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2025年上半年,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和人民银行系统共公示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开出的罚单420份(机构和人员因同样违法违规事实受处罚的合并作一份)。其中,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开出罚单144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开出罚单276份,共有653名相关责任人受处罚,罚没金额共计23670.69万元。结合近年来情况看,金融行业整体“双罚并举”的态势持续,与此同时,农村中小银行一些新的合规问题透过罚单受到关注。
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00余份罚单,今年的罚单特别是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开具罚单数量减少。不过对比两年的受处罚人数和罚没金额不难看出,处罚力度并未减弱,“大罚单”较去年增加,还有37名责任人被处禁业或取消任职资格的处罚。
在总共420份罚单中,有10份罚单被处罚金额超过200万元。今年上半年,农村中小银行被罚没金额最大的一份罚单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辖内农信机构因被查存在涉及金融统计、账户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清算管理、国库管理等在内的共10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没920万元;该行时任副行长、信用卡部负责人、个人金融部负责人等7名责任人被处警告和罚款约40万元。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在今年上半年对单家机构开出了最高800多万元的罚单。由于涉及公司治理、绩效管理、贷款管理、债券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多项违规事实,上海金融监管局辖内的农信机构被开出大额罚单,被罚款860万元。除此之外,浙江辖内4家农村中小银行被人民银行系统分别开出超过300万元罚款的罚单。
有较多责任人受处罚的罚单也不少。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和人民银行系统在今年上半年开出处罚5名及以上相关责任人的罚单分别有8份和6份。其中,永州监管分局在5月末向辖内农信机构开具的罚单中,有15名相关责任人受处罚。据记者统计,这是2024年以来,农村中小银行接到的监管罚单中涉及被处罚责任人最多的一份罚单。由于存在对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和内控管理不到位的违法违规事实,上述机构被处罚款80万元,涉事营业部结算柜员被禁止20年从事银行业工作,另有行长、营业部主任、授权中心授权员等14人被警告。还有一家机构的4名责任人被禁业或取消任职资格。今年年初,曲靖金融监管分局公示的一份罚单显示,因为贷款管理严重不审慎、贷款审查审批严重不尽职、贷款资金被挪用等问题,其辖内一家农信联社的两名时任理事长被取消终身银行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两名时任联社主任被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
随着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在省联社基础上新设成立的省级农信机构的合规情况受到关注。
今年上半年,有3家近年来新设成立的省级农信机构被金融监管部门开具罚单。其中,海南农商银行接到两份罚单。由于违反账户管理规定,海南农商银行在5月接到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开出的罚单,被处警告和罚款69.5万元。被罚金额更大的一份罚单来自年初。因为违反了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该行陵水支行和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款185万元。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受到人民银行系统的处罚同样是基于征信管理方面问题。该行及其风险管理部风险系统管理室经理共被处罚款27.6万元。辽宁农商银行的罚单来自当地金监分局。由于损毁并丢失金融许可证,辽宁农商银行本溪县支行被处1万元罚款。基于未按规定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相关管理规定的违规事实,辽宁农商银行改制前身的辽宁省联社在今年6月被开具罚单并被处罚款5万元。
在本轮以省联社改革为重点的农信社改革中,部分省份农信系统通过统一法人新设成立了省级农商银行。不同于省联社和持有限牌照经营的农商联合银行对法人机构业务开展更多是负有监管职能,持有全功能业务牌照的省级农商银行直接主导、参与业务,因此其被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重点和所负责任会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农信社改革深入推进,根据改革方式、系统组织架构、权限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变化,农信机构合规管理体系有待重塑和优化。这也是各省农信系统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调整的重要方面。
从罚单涉及的违法违规事项看,贷款管理不到位、反洗钱业务违规、内控管理不健全等仍是农村中小银行被处罚的重要原因,不过一些具体表现和所涉及具体业务与之前有所不同。
在144份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开出的罚单中,涉及贷款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审慎的罚单共有97份,其中的15份罚单明确了机构存在个人贷款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在今年初,云南、陕西金融监管局公示罚单显示,辖内各有一家农信联社存在个人贷款支付管理不到位问题;景德镇、上海等地的多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因个人经营贷尽职调查不审慎问题受到处罚;“个人消费贷管理不到位”问题也出现在了无锡辖内两家农信机构的罚单细节中。
从银行业整体看,近两年零售贷款业务增速放缓、风险相对突出。记者在整理近年来上市银行年报时发现,不同于前几年个贷余额较普遍地实现两位数增长,2023年以来个贷业务增速放缓,甚至有银行机构出现负增长。在此基础上,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团队对23家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信息的分析显示,2024年新增不良余额主要来自零售贷款——这其中有因个贷管理不合规带来的风险。
上述国信证券的分析还显示,诱发此轮零售不良暴露的重要因素是前几年银行大规模投放以及由此引发的风控不足。这意味着,零售不良暴露背后不仅有贷款管九游官网app理不审慎问题,在有效和合理需求外虚增业务、掩盖风险等情况,也会加大个贷风险识别和处置的难度。而在监管罚单中,虚增业务、掩盖风险出现的频率虽然没有贷款管理问题那么高,不过其表征越发多样。今年2月,双鸭山辖内一家农商银行的罚单显示,该行出现了员工为客户垫付贷款资金的现象;同时,该行还被查存在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冲时点发放贷款虚增存贷款规模的事实。由于“违规办理承接贷款,延迟风险暴露”“信贷资金被挪用于归还贷款或流入担保人账户”等事实,衡水市一家农商银行以及5名责任人被开罚单。江苏两家农信机构罚单的违法违规事实中出现了“对已核销贷款追偿不到位”的阐述。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能够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加之普惠金融政策的强劲推动,零售贷款业务成为银行机构竞争的焦点。不过,相较于对公业务,零售贷款风险更不容易穿越周期。一方面,在企业出现资金流缺口时,银行可以通过对公司贷款进行续贷,帮助其保持还款能力;但个贷业务续贷难度大,银行机构一般只能对个人经营贷进行续贷,且对续贷次数、周期有较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个贷不良处置难度偏大,特别是在零售贷款不良批量出现时,批量转让处置是其比较普遍的选择。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未偿本息)规模为370.4亿元,是去年一季度个贷不良转让规模的8.6倍;并且这进一步带来转让折扣率的走低。
这并非否认零售业务对于银行的重要性以及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合理性。事实上,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小银行而言,零售业务开展能力是其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不过基于其风险难以穿越周期的特性,银行机构需要更多根据自身的定位和节奏确定零售业务战略,而不是过度随周期或能否带来更大盈利确定零售业务目标。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去年初发布了《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对个贷业务每一环节明确了具体的合规要求。农村中小银行现阶段一方面需要按照《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对业务开展流程、信贷系统、授权方式等进行重新梳理和调整;另一方面,对于之前过度投放的零售贷款,应在考虑借款人实际和合理风控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及时的风险处置。从更长周期看,农村中小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应根据所服务辖区人口结构、产业特征、社会信用状况、自身服务能力等确定投放节奏和发展战略,以探索零售业务这一银行基础业务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