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8月5日电 题:一眼望千年 故事从“新”说——看泰安文旅演艺如何升维“破圈”?
夜幕低垂,繁星闪烁。当清凉的山风拂过,观众置身亿万斯年的泰山山水间,沉浸式观赏《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时,这一刻,千年封禅故事在眼前铺展,这场穿越时空的震撼体验,让“一眼望千年”的浪漫照进现实。
作为泰山旅游的标志性项目,《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泰山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泰山文化为主题,将泰山封禅文化、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熔铸为70分钟的视听盛宴,已在泰山山水间演绎16载。
2024年底,泰安全面启动该演出的升级改版工作,经过半年打磨,2025年“五一”假期全新亮相即创佳绩:上座率同比增长39%,净收入同比增长57%。截至今年7月31日,该演出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单日最高观演人次突破3200人。泰安通过演艺的形式,将古老的故事从“新”讲述,让泰安被更清晰地“看见”。
“观封禅,识泰山”。通过一场剧,认识一座山,爱上一座城。在泰安,除《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外,一个个精心打造的实景演艺项目,成为留住客人、扩大消费,助力文旅“破圈”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泰安市将发展文旅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实施“串珠成链、山城联动、全域融合、转型升级”战略。在2025年泰安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泰安市委书记杨洪涛特别提到,“大力发展演艺经济、夜间经济、商圈经济,将山的‘流量’转化为城的‘留量’,推动泰安文旅二次创业、再创辉煌。”
山水无言,故事传声。泰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文旅演艺提供了不竭灵感。2010年开演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升级改版后融入更多“故事思维”,将泰山历史文化转化为具备沉浸感、参与感、传播感的体验产品,让游客留下深刻记忆、产生情感认同。
讲故事要讲究方法,首先是写好讲故事的“本”。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端增介绍说,此次改版由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亲自操刀,最大亮点在于突破传统帝王封禅的单一叙事,以“小石头”跨越千年的奇幻之旅为主线,串联起“文化起源、秦王封禅、万国朝宗、诗圣望岳、苍生祈福”五大篇章,让泰山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多元内涵立体呈现。
其次,还要创新讲故事的“术”。改版后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在场景设计上,引入了338台全新数字化灯光设备及整套灯光操控系统,新增LED车台屏幕、激光表演器等重建沉浸式声场系统。AI技术让部落图腾、黄河浪涛、大唐盛景等文明图景愈发鲜活。此外,演出还融入了挑山号子、山东梆子、泰山皮影等非遗民俗,展现泰山人文精神与烟火气息。
“新版演出从单一的帝王封禅主题拓展为多维度文化表达。”梅帅元说,希望通过更浪漫有趣、更有参与感的表现形式,丰富观众体验,拓展受众群体,以进入故事的方式深入感受泰山文化。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故事思维’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是让风景和历史会说话、能招手的密码。当人们在文旅空间中重新领略与感知,唤起的就九游娱乐官网是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体认同。”
入得其境,方知其美。《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在文旅体验中,构建一个富有强大感染力的叙事空间,向游客发出无法抗拒的“邀请函”,引导其主动踏入精心编织的“场景”之中,能让游客瞬间“上头”。
“我抢到泰山福气啦,这次来泰安旅游的体验太棒了。”上海游客李女士看完《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后,兴致勃勃地炫耀着手中的“福馒头”。这份纯粹的喜悦,正是“上头”体验最生动的注脚。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改版后,剧情内容和观看、演出空间更加突出沉浸感。一个标志性细节是“小石头”的奶奶全程“蒸馒头”,这是深植于泰安地域生活肌理的文化符号。在“苍生祈福”高潮时,这锅承载着人间烟火与泰山灵气的“馒头”,化身具象化的“福气”撒向观众,无形的祝福变成了可感受、可带走的实体。观众手中的已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来自泰山、融入生活的美好祈愿与情感链接。
“‘送馒头’只是我们营造沉浸感的一环,山体、星空、空气、风声皆是演出部分。”王端增表示,打破舞台边界,让演员走入观众席表演、互动,将场景从舞台延伸至观众脚下,拉近表演与体验的物理与心理距离,营造一个“包裹感”十足的演艺世界。
这种“无场景,不文旅”的理念正在泰安遍地开花:今年暑假期间,肥城“梦幻桃花源”景区人气火爆,游客可参与互动游戏,感受肥城“桃文化”,观看《桃缘奇遇记》。东平大宋不夜城以“宋韵”为主题,游客可以与身着古装的角色互动,和“苏轼”投壶,与棋手对弈,抑或是跟“柴大官人”比猜拳,在互动中感受大宋的市井百态。
当下,文旅场景的传统“走马观花”模式正被“养马种花”的深度参与所取代,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一部分。
“演艺+旅游”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因具备沉浸式、强互动、重体验等特性,契合场景化消费新需求,被旅游业界视为2025年“黄金赛道”,于游客而言也是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途径。
“好的演艺产品能激发观众探寻当地历史文化的兴趣,‘以演促游’让演艺IP成为本土文化的‘动态展览馆’,推动游客有效延长停留时间、衍生二次消费。”泰山文化研究专家吕继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如今,“白天看景,晚上观演”已成为来泰游客的常态化选择。2024年,泰安接待国内游客942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2.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分别增长12.3%、12.6%,登泰山游客连续两年超800万人次;外地游客平均留泰时间达到2.12天,同比提高10.4%。据初步测算,今年1月至6月,泰安旅游总人数达4286.31万人次,同比增加8.96%,旅游总收入415.65亿元,同比增长9.08%。
据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曹博文介绍,改版后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火爆极大地带动了周边消费链。据不完全调查,演出场地周边3公里范围内,酒店入住率同比提升50%,餐饮店铺营业额平均增长60%,旅游商品销售额增长达50%。
此外,岱岳区九女峰片区“故乡的月”演出激活民宿经济,泰山神启跨维数字体验馆以科技重构神话场景,新青年音乐节、泰山动漫节等青年IP聚拢流量……“文化体验+商业生态”的爆发力持续显现。
一地一历史,一域一风华。泰安文旅演艺的“破圈”密码,正在于挣脱对“声光电”的纯粹依赖,跳出“同质化”的窠臼,结合地域特色,锻造更多“大而精”“小而美”的精品力作。当“齐鲁青未了”的诗意、“江流天地外”的壮阔转化为当代人的精神养分时,这座城市便掌握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密钥,也顺理成章地指向了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为城市的发展创造多元可能。(完)